云上随州

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血管内超声成功运用于心内科介入诊疗

2024-04-03 09:31  

近日,随州市曾都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王学文教授组成的介入技术团队,利用医院新引进的血管内超声(IVUS)成功为多名患者完成PCI介入治疗,标志着医院的血管内超声(IVUS)成为常规性技术操作,开启了心血管介入精准化诊疗新征程。

血管内超声(IVUS)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在心脏血管内做超声检查,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通过导管的技术送入血管腔内,从而提供管壁在内的横截面图像。它是心内科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睛,精细程度堪称心血管介入术中医生的“火眼金睛”。

病例一

患者女性,77岁,经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前降支最小管腔面积3.44mm²,需要进行支架干预治疗,在IVUS辅助下精准评估需要植入支架的长度及直径后,顺利植入支架,再次行血管内超声显示管腔面积为7.24mm²,即支架植入后有效的管腔得到增加,支架充分扩张,贴壁良好,血流通畅,斑块负荷也降低了。

病例二

患者男性,55岁,治疗前经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左旋支最小管腔面积2.59mm²,斑块负荷更重,此处狭窄约有83%,在IVUS辅助下精准评估需要植入支架的长度及直径后顺利植入支架,再次行血管内超声显示管腔面积为7.38mm²,支架展开满意,贴壁良好,有效的管腔大大增加,血流通畅,斑块负荷也大大降低。

目前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对于冠脉血管狭窄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关键性作用。该技术可在患者冠脉钙化病变中对血管内血流情况进行成像,利用安装在心导管顶端的微型超声探头,实时显示血管的截面图像,能清晰显示管壁结构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状等,精确地测量血管腔径及横截面积,甚至可以辨认钙化、纤维化等病变。

在支架植入前,血管内超声为选择合适的支架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使术者能够更好地选择支架的直径和长度,使支架和血管更好地匹配。在支架植入后,血管内超声可对支架的大小、位置、形状、贴壁程度、对称性和展开满意度进行系统的评价,保证支架充分扩张和贴壁良好。

血管内超声(IVUS)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在心血管疾病循证化、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水平,从而能更好地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生命不息,循环不止,随州市曾都医院介入团队全天候24小时备战,用实力护航百姓健康。

来源:随州曾都医院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