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随州

余胜海:藏在随州人味蕾里的乡愁记忆

2023-11-25 20:32  

藏在随州人味蕾里的乡愁记忆

作者:余胜海

小时候吃惯了父母做的饭菜,长大之后,在外面尝遍了山珍海味,但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口家乡味道。

美食有千味,但每个随州人的心底,都藏着一口家乡味,它也许与“特色”沾不上边,也许并不是多么珍贵的食材,甚至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每当品尝起来,流浪在外的胃就能瞬间获得满足,给人带来莫大的精神慰藉。

人类的吃,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更是形而上的承载文化品质的过程,于是人们把它冠以“美食”。一个“美”字,多了一份浪漫的诗意,美食也唤起了人们味蕾里的乡愁记忆。

—、春卷里的家乡味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怀念的家乡味道,有人喜欢鲜美可口的三鲜,有人喜欢口感鲜嫩、营养丰富的泡泡青,有人喜欢肉香四溢的广水滑肉,而我最怀念的是——家乡春卷的味道。

春卷,又称春饼,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食。春卷,从名字上就带着春天的气息。春卷里的“春”字,有一卷迎春,喜庆吉祥的寓意,所以春卷是中国从南到北分布最广的美食,尤其在江南地区格外流行,是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我吃过全国各地的春卷,吃来吃去,还是觉得家乡随州的春卷最好吃。

随州的春卷为什么好吃呢?关键是食材和做法于众不同。外地的春卷都是用面皮包上大白菜、肉丝、豆腐干、芹菜,制作成圆筒形状,用油炸着吃。而随州的春卷不用面皮,而是使用豆油皮,包上荠菜、香菇、肉末、鸡蛋做成的馅,然后放进锅里煎着吃,别具一番风味,简单又可口。

馅料是春卷的灵魂。随州春卷的馅料丰富,制作颇为讲究,将鸡蛋、荠菜、藕丁、猪肉、油条、鲜香菇丁、葱、姜、盐,放在锅内炒到七八成熟起锅备用,把新鲜的豆油皮切成三寸左右的方块,将馅料摆放在豆油皮的中间,包成火柴盒大小的方形或三角形,然后放入锅中煎到两面金黄,起锅装盘即可食用。

煎好的春卷表皮橙黄油亮,卷皮薄如蝉翼,外焦里嫩,清香可口,吃起来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随州盛产野生荠菜,荠菜为随州春卷注入了独特的风味。随州人将制作春卷的各种食材搭配的恰到好处,加了猪肉、荠菜后味道更加鲜美,而荠菜的清香还中和了油煎外皮的油腻感,外焦里嫩,咸淡适中,咬上一口,焦、鲜、嫩、咸、香、润,不同的滋味持续呈现,口感丰富,豆油皮的弹性和荠菜的嚼劲充满了力量感,鸡蛋和油条的软糯在味蕾上舞蹈,加上荠菜的清香和猪肉的鲜美,伴随着微微的汁水划过舌尖,幸福感充盈整个口腔,直抵灵魂深处,这就是随州春卷的魅力所在。

每年到了春节的时候,随州人家家户户都要包春卷,一家人围坐桌边,话家常,包春卷,孩子们也会跑来凑趣。包得有趣,吃得开心,闲暇而聚,其乐融融,春卷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味道,也是最能代表乡愁的美食。

二、充满诱惑的拐子饭

提到家乡随州的美食,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香喷喷的拐子饭。拐子饭是随州人过早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很多随州人的一天都是从一碗拐子饭开始的。

不少从外地来朋友,热情好客的随州人都会带他们去吃拐子饭。拐子饭也是漂泊异乡的随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拐子饭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水马坪镇,传统做法是选用上好的猪脚拐子部分及猪肘子,切成每个四两左右大小放入直径为一米左右装有卤水的大铁锅之中,按需要加上卤料、食盐等一系列辅料在炉子上卤制而成,用餐时,盛上一大碗米饭,外加一个拐子,再自由搭配几种素菜,备上一碗米汤,一碗拐子饭25元,物美价廉,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在马坪镇,流传着一首关于拐子饭的民谣:“吃了拐子饭,一天都不饿,干活劲更足,日子乐满天。”虽略有夸张,却也道出了朴实无华的拐子饭,为辛勤劳作的人们带来了味蕾的享受、身心的慰藉和生活的快乐。

拐子饭特别之处是在早上吃,吃的舒坦踏实。现在不少体力劳动者有时一日三餐都吃拐子饭,百吃不厌,既满足口腹之欲又能提供充足的能量。

卤制的拐子肥而不腻,入口软烂无渣、香气四溢、胶棉而不沾牙,达到了落口消融的境界。肘子丰富的胶质和蹄的筋道体现得淋漓精致,一碗香气诱人的拐子饭便会让人食欲大开、精神大振,欲罢不能,很多人来到随州后都逃不过一碗肥美丰腴的拐子饭的诱惑。

好的材料是保证美味的前提,拐子饭的主要原料来自于猪肘、猪脚。小火慢煨两个小时,将“拐子”里面的胶质充分的熬制出来,使得汤汁浓稠爽滑,非常适合泡饭,营养丰富。猪脚的汤汁呈金黄色,浇在米饭上,交汇并融入其中,使得本来松散清香的米饭变得团实而厚重,吃一碗,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香卤猪脚是拐子饭的主打食材,也是拐子饭的精华所在。从古到今,拐子饭的制作技术,经过了无数人的技术提炼和整理更新,每一种配料都精确到克为单位的重量,并要严格按照配方准确的使用,以保证其独特的风味。吃的时候,轻咬一口卤制的猪脚肉,整个卤香味儿会弥漫到口腔,经肉汤染过的米饭一片金黄,吃起来软糯Q弹,油而不腻,回味无穷。

家乡的美食总是让人无比上心,每一次离家远行总是令人思念。人和家乡之间的羁绊,一半来自于家人,另一半则来自于家乡的味道。也许你和我一样,独自一人在外面打拼,一年可能只几次回家,也许因为距离或者时间的关系,几年才回一次家。

人在他乡,胃在故乡。家乡的味道,是每一个身在异乡的随州人,释放对家乡思念的载体。不管我们身处何地,只要尝上一口家乡的美食,就能积蓄充足的动力,让自己不断向前。

我们怀念、迷恋曾经的那些味道,不过是怀念与迷恋那些人、那些事。一个人的味觉里,藏着一辈子遇见的人和经历的事。无论你走到哪里,惦记的依然是家乡味道。打开味蕾,就好像打开记忆那扇门,不管它是酸的、甜的、苦的、还是辣的,那种独特的味道都是无法磨灭的。

三、腊肉里的年味

腊肉是我们随州人骨子里的记忆,是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也是最能代表乡愁的美食。

我尝遍了全国各地的腊肉,还是觉得随州老家熏制的腊肉味道最美,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可用“一家煮肉百家香”来形容。不管你偏好什么口味,没有人能拒绝得了一块随州熏腊肉。

俗话说:“冬腊风腌,蓄以御冬”。“腊味”正是年味的先行者和代表者,那一串串挂在灶台上的腊肉,散发出浓郁的香味,穿过寒意浓重的冬日,温暖了整个新年。

有了腊肉,才有年味。我记得,小时候乡村腊月是最忙碌的,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杀年猪,置办年货,屋檐下,阳台边,挂起一排排粉光脂艳、油香绕梁的腊味。

老家府河镇农村的熏腊肉很有讲究,必须用自家养的土猪肉,先把肉切成三四寸宽的条块,抹上食盐、花椒等香料,然后点燃柏树枝,先熏烤一天。因为柏树叶含有天然的芳香油,气味芳香,一堆“秘方”被点燃了,火焰跳跃,院子里一股浓浓清香随着烟雾弥漫开来。

经过几天的烟熏火烤,柏树枝的芳香就渗入肉中,味道特别香,而且能存放一年不变质,也不生虫发霉。就这样,在时间和烟火的熏陶下,一块普通的猪肉得以重生,演变成人间至味。

然后,将腊肉挂在火煻上方继续熏烤,为了增加香味,在火煻里还要加一些柏树柴,慢熳熏干肉里水分。丰富的植物油在热力作用下,升腾直上,十五天后腊肉也就大功告成了,这是腊肉地道口感的精髓。

用这种方法熏制出的腊肉,表面呈金黄色,黄里透红,鲜嫩多汁,肥而不腻,肉脂里还带有淡淡的柏树芳香。

等到春节,母亲将腊肉取下,洗去表皮的油渍,煮熟后,切成薄片,肥肉晶莹,瘦肉红亮,瘦肉紧实有嚼劲,肥肉入口即化。迷人的烟熏味,肉质细嫩,口齿留香间,满满的幸福感跃上心头。你很难想象,被烟熏火燎的腊肉,洗去铅华之后,竟是这样的美妙。

人间烟火都浓缩在一块腊肉上。其实,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制作腊肉的习惯,只是做法和口味不一样而已。但那种恰到好处,又回味悠长的感觉,也只有在农村长大和吃过正宗腊肉的人才会真正了解其中滋味!

凝聚了人间烟火气的腊肉,承载着异乡游子舌尖上的乡愁。一口腊味,记忆涌现,人又开始想家了。

今年三月份,我看见一位在国外做生意的随州老乡,当他回家后吃到母亲做的腊肉时竟然落泪,因为疫情,他一直没有回国,这个味道他苦苦等了三年之久,那种味蕾的冲击,那种让人心头一震的感动,无以言表。

当今社会发展飞快,在创新与传统不断更迭之间,那些遵循古老技艺而创造出的美食,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依旧无法忘记那种感觉,便会想念父母做的腊肉,记忆从大脑中溢出,味蕾亦会重新绽放,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又让我瞬间陷入无尽的怀念之中。

四、念念不忘的儿时味道

儿时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儿时吃过的美食,就像是时光的钥匙,不经意间的舌尖触碰,就能打开我们记忆的盒子,那一口悠远绵长的滋味里蕴含着温暖而美好的回忆,给我们带来莫大的精神慰藉。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味蕾上都有一个“基因密码”,铭刻着故乡与童年的记忆。一旦尝到熟悉的味道,我们的记忆就会被唤醒,成为我们与家乡和父母割不断的牵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留住味蕾的往往不是菜的色香味,而是其落在人心里的感觉。正如外婆和妈妈做的菜,常常比五星级酒店里的菜更让我们喜欢和留恋。不是因为她们做的菜色香味更佳,而是她们赋予了饭菜更多的情感。这些情感,无可替代,这就是美食之美的至高境界。

比方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随州农村,锅巴粥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食物,但它却是人间最淳正、最难忘的食物,简单而又不失滋味。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锅巴粥始终存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小时候,上学前,喝一碗母亲煮的热乎乎的锅巴粥,全身都是暖暖的。

柴火饭和锅巴粥,只有用农村的土灶才能做。做柴火饭是一个技术活,焖饭时要把握好火候,火大了会把锅巴烧糊,火小了,往往出现夹生饭,很难吃。

米与火,在铁锅里热情交融,热腾腾的蒸汽从锅盖边冒出,满屋都是柴火饭的清香。大约十五分钟,一锅香喷喷的柴火饭就蒸热了,把米饭盛起后,祸底就有一层金黄色的锅巴。锅巴香喷喷的,吃在嘴里嘎嘎脆响。

柴火饭的精华在于用锅巴煮的锅巴粥。饭煮熟后,把米饭剩起来,把米汤倒入锅中,将锅巴捣碎,加一把猛火煮开,然后盖上锅盖用文火焖几分钟,一锅诱人的锅巴粥煮就煮好了。揭开锅盖,锅巴粥的香气扑面而来,食欲被勾起。

米汤集结了大米的精华,再加上香喷喷锅巴,煮成的粥,其汤质浓稠、软糯柔润,香糯可口,不用吃菜,也能喝一碗。

对大多数人来说,锅巴粥伴随着几代人的回忆。特别是年纪稍大一些的人,他们依稀记得烟囱中袅袅的炊烟,以及满屋子弥漫的锅巴粥特有的香味。现在想起来十分诱人,甚至满脑子幻想着什么时候能吃一碗锅巴粥。

锅巴粥大概是人间日常最滋养的食物,也许,只有那自然的人间烟火,才能烧出最美的味道。后来,我发现,生活在这个被钢筋混泥土包围的城市里,真正能治愈一个人的美食,从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那些可以勾起人们回忆的食物。

在我的内心深处,柴火饭和锅巴粥才是人间最温暖、最美的味道。有父母在的地方,即使条件简陋也充满温暖,也只有这种带着烟火味的锅巴粥,才具有恒久的魅力,令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也无论身居何位,总是为之牵肠挂肚,虽历经岁月变迁,弥久醇香,难以忘怀!

自从我记事起,老家有一种乡野美食——橡子粉,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以至于几十年后,每当吃到橡子粉,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和安逸。

制作橡子粉用大花栎和丝栎树两种树的果实都可以,等到青青的橡子外壳变硬,青色变成棕红色,就可以采摘了。

在我的老家府河镇,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不用栎树无好火,唯有橡粉是好粉”。这橡子粉被列为山珍,就不足为怪了。

橡子磨出的粉,晒干后久放不变质,制成的橡子粉可炒、可烧、可焖、可炖、可下火锅、爽滑筋道,入口难忘。

原始的物理生产工艺充分保留橡子的有效成分,不含添加剂和防腐剂,保留原色原味,让橡子粉散发出一股清新的素野味,对于追求绿色健康生活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在那个物质贫乏年代,橡粉则是农村待客之佳品。橡子粉可以做成橡子系列食品。

橡子粉的食用方法很多,小时候最常见的是把橡子粉拌成凉菜,也可以放些糖拌着吃,还可以红烧、爆炒、煎煮,做法多样。

我小时候最喜欢吃凉拌的橡子粉,其粉质细腻、Q弹爽滑、软糯甘甜,回味无穷。

红烧的橡子粉,色泽晶莹如玉,吃到嘴里,满口清爽,韧劲十足,口味纯正绵长,全身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惬意和畅快。

就是这道山野食物,在父老乡亲们的眼里,它就是一道山珍海味,乡亲们吃了一代又一代,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如今城里人都羡慕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香椿是老家的一道特色名菜。小时候,我喜欢吃母亲用香椿嫩芽炒的鸡蛋,它金黄翠绿相间,气味清香,鲜嫩可口,风味独特,开胃又下饭,至今让我念念不忘。

记得小时候,我家门前就有一棵大香椿树,有五米多高,每到春天,香椿树嫩芽初露,红如朝霞,像一道绝美的风景。树梢上嫩嫩的新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母亲常常摘一把香椿嫩芽,来一盘香椿炒鸡蛋。尝一口,又香又软,味道极其鲜美,满满都是春天的味道。

香椿被誉为大自然赐予人们的美食,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还具有食疗作用。

打开味蕾,就好像打开记忆那扇门。如今,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了,香椿炒鸡蛋成了一种儿时的回忆。

吃不腻的家乡味,说不完的家乡情,一个个不同的味道组合起来,组成了随州人心中的家乡味道。我在最近出版的美食随笔《寻味人间》一书中介绍了随州的泡泡青、拐子饭、广水滑肉、春卷、香菇、三鲜、扣肉、香菇酱以及儿时吃过的烤红薯、韭菜盒子、酸菜、手擀面、爆米花、香椿炒鸡蛋、锅巴粥、腊肉、香肠、汽水馍、水塔片等二十多种美食。这些家乡的美食,穿过时光的帷幕抵达舌尖,那是令人沉醉的旧日时光,也是远行路上的乡愁行囊。

我喜欢家乡的味道,那是淳朴的乡风、醇厚的乡音和纯粹的乡韵、浓浓的乡情,氤氲缱绻的味道。在我灵魂深处,它不仅仅是一种嗅觉,而是一种特有的印记,是一种故乡情愫、思乡情结,是一种人行千里不忘根的情怀!

【作者简介】

余胜海,1964年生于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四五咀村,北京大学MBA,资深媒体人、著名财经作家、华为研究专家、美食家,先后供职于《企业家日报》、《财富》、《企业家》杂志和华商传媒,历任首席记者、主编、副总编辑、总编辑,著有《能源战争》《企业家大败局》《绝不雷同:小米雷军和他的移动互联时代》《不折腾:大众创业成功法则》《变革时代》《寻味人间》以及“华为管理之道七部曲”:《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商业思想家任正非》《任正非讲的100个故事: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用好人,分好钱:华为知识型员工管理之道》《任正非:成就员工就是最好的人性管理》《任正非和华为:非常人非常道》《华为还能走多远》等20余部畅销书,其中有10多部作品在国内获奖并译成外文出版,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